宁海民间工艺美术的一朵奇葩——“白木小件”
“白木小件”一个人们陌生的名称 “白木小件”顾名思义,就是白木雕刻的微型工艺品,“白木”:它的材料就是“白茶树”。它的木质柔软而又细腻,是小件雕刻的上品材质;“小件”:以小见大,通过艺人的雕刻,它的造型精美,小巧玲珑,风格独特,无论人物、动物、亭阁、古塔、琼楼、玉宇……可以托之掌上,细细品味。“白木小件”工艺品,它的题材来自民间的“三百六十行”。如犁田的牛与农夫;牛背上吹笛的牧童;纺车旁的织女;渡船与船夫;寒窗下攻读的书生;手捻佛珠的尼姑与和尚;打着拨浪鼓的卖货郎;搭桥的、敲锣的、打鼓的、耍杂技的、看相的、捕鱼的、伐薪的、放风筝的、荡秋千的……举手投足之间,无一不是“白木小件”的创作题材。它涉及面之广、民间资源之丰富,任何工艺都无与伦比。它可登大雅之堂,也可进入寻常百姓家;它是阳春白雪,也是下里巴人。它是真正称得上“雅俗共赏”的民间艺术;它是当之无愧的民间工艺美术的一件瑰宝,一个艳丽无比的奇葩。这就是“白木小件”,一个微型的手工工艺品。 宁海“白木小件”的传承创始人——徐永水 徐永水,今年七十四岁,身体魁梧,高鼻梁,大眼睛,集聪明智慧于一身,他不愧是宁海当今的工艺师。他老当益壮,一天到晚忙碌个不停。谁要建造寺庙古建、宝塔亭阁、回廊曲桥、雕塑造像,大多请他设计施工。他都竭尽全力,从省工省料角度出发,式样继美观、又节约,所以普遍得到人们的称颂。可是,他的忙碌,都是“义务”,从来不收取报酬,所以他不仅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才”而且又是一个名符其实的“善才”。徐永水,宁海大圹山人。50年代,宁海城关组织工艺生产合作社,十八岁的徐永水第一个报名加入。他从小喜欢画画,花啊、鸟啊、树啊、石头啊、蝉啊、蝴蝶啊,无不在他画画的范围之中。有时,他还弄来黄泥鼓捣抓捏,捏出狗呀、猫呀,一些怪模怪样的形形色色的人物来。大人们对他这个特殊的少年儿童,啧啧称奇。进了工艺合作社,他拿起了锋利的雕刀,学起雕刻。一二年后,他的木雕技艺得到了全社社员的公认。合作社领导看到了这颗苗子,暗喜心头。一九六三年把他保送到“浙江美术学院”进修。在美院,他被存列着的“白木小件”样品深深地吸引了,他一站就是几个钟头。于是他决定专项进修“白木小件”的艺雕课程。由于他在合作社有扎实的木雕基本功,所以他很快就掌握了全部工艺技能。从美院回到宁海工艺合作社后,他就向领导建议开发“白木小件”、“赤金木雕”等多项工艺项目。在征得领导的许可后,他招收民间技术人员,专业培养精雕人才,他自己投入“赤金木雕”的把关及“白木小件”样品的开发制作中。不到一年时间,精致的样品一件件的出来了。徐永水,他在这个民间工艺的领域里,如鱼得水,“英雄有了用武之地”,是他大显身手的时候了。他平常处处留心“题材”。如天旱时田里的车水农具,就有单人双臂摇动的;有两个人伏在单杠上脚踏车水的;有风力带动转轮车水的;有牛拉动盘轮车水的。他无数次地跑到乡下田头,仔细观察水车的结构、造型、度量尺寸、水车是用来灌溉引水的唯一工具,是一种先人创造性的发明,千百年来,祖辈就是用它来抗旱引水,保证庄稼禾苗的生长,它是先人的智慧的结晶。于是,徐永水要把这些“庞然大物”转化成微型小件,真是费尽心机。水车是由“龙头”、“龙骨”、水车板、外壳组成,由人牵动“龙头”,“龙头”的转轮带动“龙骨”,(水车槁)“龙骨”带动水车板,再由水车板在车壳里带动水,这样周而复始把水从低处引往高处的田里。那么他微缩的水车壳总长度在17公分,“龙骨”每节1公分,由17个“龙骨”组成活动的骨骼。这就是他微型结构的科学运行结论。那么在牛车水的题材上,安排牧童赶牛;水车、牧童、车水盘三大件,范围仅仅固定在8公分内;如果是脚踏水车,就是单杠上安排两个人物,举足踏轮,踏轮带动“龙头”,“龙头”带动“龙骨”,龙骨牵动水车板,水车板推动水源,水就自然而然引入高处,流向稻田里;那么风力水车,牛盘车水等等都按同样的原理,把大的实物微缩到极小的工艺木雕来制作,供人观赏。徐永水费尽苦心,精心设计,苦苦雕刻,终于把一件件精致绝伦的小件样品制作出来了。接着就是批量投入生产。他先从系列木船入手,安排工人流水线作业,抽调有一定技艺水平来开发尖端的高难度产品,合作社终于越来越兴旺。雕刻工人原来十几个人,增加到四十余人。产品成批出来了,59年,宁海、象山并县时,徐永水作为象山县代表参加全国工艺美术代表,把“白木小件”的精品带到故宫博物馆,参加展出。这次展出“白木小件”木雕帆船等,这个独特的民间工艺,震惊展览会,引起国内外工艺美术界的高度关注。于是来自全国乃至东南亚、西欧等国家的订单接踵而来,后来“工艺合作社”的牌子换上了”宁海工艺美术厂”。徐永水担任了厂长职务,负责全面工作。 “企业合并”白木小件销声匿迹三十年 九十年代初,由于企业合并,工艺美术厂合并入塑料二厂,徐永水转入林特局园林处,雕刻师都放下雕刀转了行,“白木小件”终于“流产”,在民间工艺史上消失得无影无踪。二十年代的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几位港商在城关桃源老街及老城隍庙一带辗转徘徊,一位年长者坚持要在各商场找宁海“白木小件”的工艺品。一行人在大街小巷到处打听,到处寻觅,但谁也说不出一个所以然来,最后令这位长者大失所望,感慨万分:“啊!这样一个民间工艺之花起源于这个古城,怎么无影无踪了呢,可惜啊,可惜!惋惜啊,“白木小件“这个健美的”新生儿“在宁海已经失踪三十多年了。二O一O年第一个春天,“宁海新升泰艺术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会长孙伟荣,在挖掘宁海民间工艺文化遗产,从艺术品信息中获悉“白木小件”,他是民间工艺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一颗璀璨的明珠,于是他追根寻源。当他得知徐永水老艺人是这件文化遗产宁海的传承人,他惊喜得一夜未眠,第二天就到处打听徐永水。不用说,大名鼎鼎的徐永水,一打听就知下落,于是总经理孙伟荣“三顾茅庐”,自然感动了老艺人。徐永水听说是挖掘民间文化遗产激动异常,当即拍着胸脯满口笑应。这是他几十年积郁在心头的愿望啊,接下来他就整理没有动用过的雕刀工具,寻找“白茶木”,忙得不亦乐乎。为了唤醒记忆,他相约原工艺美术厂的雕刻友人严望培,一起到黄坛老年协会博物馆参观。两人共同探讨样品制作方案,最后“磨刀霍霍”,重整旗鼓,决心搞出几件顶呱呱的小件样品来。 “白木小件”终于枯木逢春,重放异彩 徐永水关起门来,坐在自家的小楼里,专心操起了雕刀,排除一切干扰,经过百来天的攻关,一件又一件的“白木小件”活龙活现地呈现在眼前。你看:一头水牛在木盘子上转,牧童后面挥着牛鞭紧跟,水车咕噜咕噜地转动起来,水牛、车盘、牧童、车架四件仅仅是8公分范围内;五只木船扬帆,乘风破浪驶向大海,片片帆船不足3公分,但气势磅礴,动人心魄;那托之掌上的五层塔:小室、护栏、人物、翘檐、历历在目;古老的拱桥上,农夫荷助桥上,卖鱼的背着鱼篓,货郎跳着“货郎担”,手摇“拨浪鼓”。似乎在声声叫卖,徐徐走下拱桥……,好一幅“清明上河图”的画卷。这就是“白木小件”的杰作。你看,徐永水,精神焕发,老当益壮,雕刀在他的手指上飞舞,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他正全神贯注地坐在小桌上劳作。不,他是在抢救宁海失落的瑰宝,抢救民间文化遗产而争分夺秒,74岁的他,雄心勃勃,壮志凌云,此时此刻,他人生第二个青春又降临到他身上。他踌躇满怀,憧憬着:“白木小件”它在民间工艺美术这个广阔的领域里,必将有他一个瞩目的位置。你看,室外满天红霞,正是夕照璀璨的余晖…… 作于2011年3月23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