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即将到来
俗话说“三伏热不热,就看中伏”。眼下,中伏过半,高温似乎被按下“增强键”,“张牙舞爪”地宣告着盛夏的余威。在中伏即将画上句号之际,我们将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立秋。作为秋天的第一个节气,立秋自古以来承载着人们对季节更迭的敏感与期待。
相传在宋朝时,每年到立秋这一天,皇宫里会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待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报:“秋来了!”话音刚落,梧桐叶应声飘落一两片,便是“报秋”之意。
古人以草木感知时令,将自然的微妙变化融入礼仪,藏着对天地节律的敬畏。
不过,太史官口中的“秋来了”,跟我们日常说的秋天,不是同一个秋天。
我们日常说的秋天,是气象学意义上的秋天,有严苛的标准: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在22℃以下,且后续天气状况稳定,那么就把其中第一天算作入秋日。
有统计数据显示,在立秋日,我国有超过5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仍被夏天牢牢占据,稻田里的稻穗正饱满,荷塘里的荷花依旧盛放,只有西北、东北的部分地区会在立秋节气开启夏秋转换,草原上的草色渐黄,树林里的落叶开始铺地。
对我们来说,立秋更像是个“预告”,提醒着季节转换的序幕即将拉开,却不意味着酷暑的即刻退场。诗歌中描述的“池水渐凉蝉唱稀,长空雁阵岭南飞。与君携手花间舞,夜露沾鞋又湿衣”的美景还只是个念想,民谚说的“小暑大暑不是暑,立秋处暑正当暑”才是真实。
对我们来说,真正体现季节转换的,是气象学意义上的秋天。宁波常年入秋,恐怕要等到9月底10月初。
关于立秋出现的时间和背后的意义,民间颇有讲究。
有民谚说“六月立秋紧溜溜,七月立秋秋后油”,意思就是如果在农历六月进入立秋,天气会凉爽得早一些;若是在农历七月进入立秋,湿热的天气或许还将持续一段时间。
今年恰逢闰六月,农历时间的“错位”,或许让不少人对“凉得早些”多了几分期待。
更有意思的是“秋老虎”的说法。
“立秋过后,还有(秋)老虎一头”,说的是立秋后可能出现短期回热的天气,而这“秋老虎”还分“公母”,若是双日立秋,便是“母秋”,跟“母老虎”一样,到时会热得凶一点;若是单日立秋,则为“公秋”,热度相对缓和。
这种充满生活气息的划分,看起来没啥科学依据,却藏着古人对气候的细致观察,也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平添了几分趣味。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