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小看“瞎担心”“想太多”
别小看“瞎担心”“想太多”医生:莫因“要强”耽误了健康王大伯今年69岁了,最近,他感觉虽然生活节奏慢了下来,但“心事”却多了起来:一天到晚担心老伴的血压、孙子的成绩;每晚睡不安稳,一醒来就开始胡思乱想;白天总觉得胸口堵得慌,但每次去医院检查,啥毛病没有。
王大伯来到医院老年精神科门诊求助,医生告诉他,是得了焦虑症。
王大伯疑惑,自己只是太操心,怎么就得了“心病”。
医生表示,在老年人群体中,焦虑症常常被误认为是“唠叨”“瞎操心”,结果被忽视,被耽误。
为啥老年人容易焦虑?医生表示,可能与以下几方面相关。
身体变化增加不确定感:怕生病、怕拖累家人、怕被遗忘。
亲情依赖加重:对儿女孙辈过度关注,容易“代入式焦虑”。
信息获取有限:容易误信网络、邻里传言,加重担忧。
医生提醒,老年焦虑症不会让人“发疯”,但它会“折磨人”,久而久之可能导致慢性失眠,食欲下降,免疫力降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上升,与抑郁症、认知障碍“牵手”,生活质量下降,人际疏远等。
焦虑症可以治疗,别让“要强”耽误了健康。
心理疏导:找专业精神科或者心理科医生聊聊,有时候一句话就能打开心结。
行为干预:鼓励参加社交活动、保持规律作息、培养兴趣爱好。
必要时药物治疗:医生会根据个体调整,不必恐惧。
最后,从子女、家人的角度来说,日常生活中多一点倾听,少一些嫌弃。如发现异常,及时带老人看医生,比一味“安慰”来得更有效。
据:山东精神微信公众号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