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石欣赏与个人文化底蕴
今天的奇石赏玩群体,已不再局限于皱、透、漏、瘦的启蒙追求,更注重追寻那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和质色本身所固有的收藏亮点。科学的检测手段,国际间的文化交流,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思想领域的异常活跃。杜老师的这段话笔者深有同感,现在的赏石已经深入研讨石文化,和挖掘奇石的意蕴给玩石人带来的乐趣和陶冶。这让我更加明确了个人文化底蕴决定奇石欣赏水平这个说法的道理所。所谓“个人文化底蕴”,说得通俗一点就是个人文化知识的积累之总和。一个人成长的过程,就是在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积累的过程。从学习说话,学习生活,到进入学校读书学习,再到走入社会,工作,生活等,都在学习做人处事,学习别人的经验,吸取别人的教训,都是不断的学习和积累文化。然而,由于一个人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环境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与别人不同,性格情趣爱好不同,所以一个人最终的文化积累内容上会有许多差别的,所以每个人的文化底蕴也会有很大差异的。
那么“个人文化底蕴”与奇石欣赏有何关系呢?如果一个人的文化积淀较少,也就是说他的文化底蕴较浅较薄,那他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就会十分有限,他对事物的观察判断和分析能力就有较大的局限性,他的在面对一方奇石时,他的审美发现能力和二度创作能力就会较为低下,更不会有深度欣赏能力。相反,如果一个人十分善于学习,勤于学习,那他的文化积淀就多,也就是说他的文化底蕴丰富深厚,那他对事物的认识力就很强,而所受的局限性就小,因此他对事物的观察和判断能力分析能力就很高,他在面对一方奇石时的审美发现能力和二度创作能力即对奇石的深度欣赏能力就更强。
欣赏奇石为什么要进行文化储备?欣赏奇石的第一步便是认知奇石。因为人是一种文化动物。因此,人们在欣赏一方奇石时,欣赏主体自身的文化积淀,文化背景自会产生一种主观能动作用,牵引欣赏主体的欣赏角度和欣赏过程及其最终审美结果。
人们欣赏奇石其实是通过对奇石上的人文元素符码的指认和确定,才能进一步进入审美领域层次。石界流行一句话“奇石载道”。我以为这个所谓的“道”,应该看做是“内涵”,即人类文化元素符码。指认并确实这些元素符码是第一步,是认知奇石所载之物(图案)。第二步便是为奇石命名。石界中人有“一石,二座,三命名”。我认为,这顺序应该调整为“一石,二名,三配座”。理由很简单。命名是奇石欣赏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它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奇石欣赏的成败。我们都知道,作家在写文章时总是先确定标题。为什么?作家们是这样说的:拟好文章的标题,就等于文章也成功了一半!同理,为奇石觅到一个好的命名,对于欣赏奇石也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然而如何才能为你欣赏的奇石觅到一个最佳的命名呢?那就必须调动你所有的文化积淀,你的文化储备,从你的文化底蕴的百花园中去采擷那朵最适合的奇葩来为你欣赏的奇石做锦上添花的点缀,这样才能使你欣赏的奇石主题鲜活生动而突出。
如何进行奇石欣赏的文化储备呢?人类文化浩如烟海,中国传统文化也是无边无涯。那么我们将如何用有限的时间做好这种文化储备呢?有没有捷径可登呢?我以为,捷径还是有一些的。比如高度重视订阅那些专业的奇石报刊。你不但要看图片,欣赏图片,你更要重视那些鉴赏性的文字,多多研读专家学者的文章。奇石欣赏水平的提高,的确需要多看、多听、多想。因为奇石的存在,是一种感性存在,欣赏包含了理解,但主要还是感受。多多学习石友的奇石文章,认真吸纳里面的奇石文化知识,认真体会别人对奇石的审美角度,认真学习他人的语言表达。有些重点的奇石好文章,你还得反复读,深入进行钻研。加强理论修养,注意专家的评介。对可能接触到的奇石,多观赏、玩味,掌握欣赏的一般方法,就是掌握艺术的基本理论和观看、把握艺术的普遍技巧。
严格的讲,对奇石的欣赏是没有固定的模式的。可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准确地讲,对奇石的欣赏就是再创造的过程。但是,奇石欣赏确实有些普遍的方法,共同的技巧可循。遇到文章中涉及到的人物典故风景故事或是历史事件,或是科学术语,你还要查资料,进一步学习。当然如果你会使用电脑,对于你查阅这些你需要的资料还是很方便的。总而言之,笔者强调的是多学奇石知识,多看奇石文章,多进行奇石交流,就一定能够不断提高自已的奇石欣赏水平。 爱好很重要! 支持;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