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 走 路
学 走 路——程 埃 于2010年8月18日——引 子婴儿初学走路,靠父母耐心引导和本人磕磕碰碰摔出来的 人类的行走是靠两条腿交替向前迈进,每走一步都需要变换重心才能步伐稳健。 婴儿初学走路,往往就是在摸索如何掌握好重心来协调行走的步伐。婴儿一般在10个月后,经过扶栏的站立,婴儿基本可以扶着床的边沿,横着慢慢地走了。在婴儿学走路的时期,一般的父母都很有耐心并不急于求成,更不会因怕自己的宝贝挨摔就停止不练习了。 让孩子学会走路,那是人生成长过程中的第一步,孩子跌跌撞撞扑向大人的怀中,为了让婴儿掌握重心让他大胆地尝试走第二次、第三次,每一个婴儿家长都以十分的耐心引导和鼓励婴儿学走步。婴儿通过一定的时间,渐渐地掌握要领并熟能生巧,会越走越稳,越走越远,用不了多久就能独立行走了。 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包括所有成功人士的故事,都是从零开始一步一步地走过来。 一条又一条的复杂而又坎坷之路,让人心生向往,也让许多人踌躇不前。 对今天的年轻人而言,市场就像一望无际没有尽头的大草原,而志向就像罗盘仪,兴趣就像一匹骏马,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它们可以让你奔向理想中的目的地。奔跑过程中,往往也难免出现志向明确、兴趣浓厚,但天有不测风云,大环境的变化总是诡谲难料的,途中也难免也会碰到挫折,这时候就需要寻找能够激励自己继续向前的动力。 来到一个企业,看到在车间流水线工作的年轻员工们,他们(她们)身上还残存着自己家乡的土腥味,却背着“打工仔”“打工妹”的标签,从他们(她们)无奈的眼神中透露出孤独,期盼中寻求依靠,有时集体陷入沉默。 但是他们从来就没有放弃过希望,他们知道流水线只是眼前的青春饭,也是他们走向广阔世界的跳板。由此,在流水线上的许多员工确实实现了蜕变,彻底扯断了自己与绵延不绝的流水线的关系,奔向希望和诱人的另一条路。他们有梦,有时间,足以支撑他们去企盼一个更美好的前程。 那些大胆地从流水线车间走了出来,搞销售、跑业务、当某品牌的代理,当小贩、开小店,梦想发展搞连锁店……他们(她们)期望在城市拥有自己的房和车,争取当上一个经理级的人物,出人头地,赚够100万,最好500万,甚至1000万,让自己在陌生的城市中混出自己的一席之地,有朝一日自己当老板。阳光下,无论是谁都在努力走自己的路,一条人生之路。(一)、成功之路都是独一无二的 人的一辈子最难规划的就是自己的人生之路,但可以把握住自身的价值。与其盲目追逐瞬息万变的职场变化,还不如好好定下心来经营自己的事业,提高自身的价值。 有了追求的目标,在每一次转换跑道的过程中,才能比其他人都要更坚定、更知道自己要什么。 凡事起头不嫌小,任何人的创业都是从零开始的。一颗种子可以孕育出一片广大的森林,但如果你连一颗种子都不肯播种,就不可能享受漫步在一片森林中的惬意快活。 每一个人从学校毕业走向社会那一天开始,都有自己的梦想,幢憬未来。甚至还有人梦想到自己40岁时的模样,因为许多人都认为男人在40岁时最成熟、最具魅力,所以40岁成了人生规划的第一个里程碑。 但是回头仔细看看和核算一下,读完大学毕业混二年自己已经27岁,距离40大关其实也就只有13年。想到这里会不会猛然醒悟?觉得自己的时间真的是那样的暂短而有限呢,一句话,蹉跎不得。不得不好好想想,如何确保自己在这珍贵的13年间,可以年年增值呢? 关键在于学会投资的功夫!不是为了投资赚钱,而是趁早学会对趋势的掌握,顺势铺出自己该走的路、该加强的专业知识及经验。 或许在座的很多人会说:“你说得容易,万一现在的一切努力失败付之东流或者缺乏像伯乐的人来问津,怎么办?” 老实说,三十年前我也曾经午夜梦回,心中对未来涌现一股不确定感。那时候,我就会想尽办法帮自己找到继续努力的理由,不停地鼓励自己,相信自己的决定及判断。从自身工作的努力中得到往上提升的力量跟动机的方法,就是不断地刺激和激励自己。 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初期,我一直认为自己很敬业而且也属于专业性管理人才,但是到了九十年代中后期,我发现我所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 人都是这样,唯有体会和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时,才会产生向上的动力。现在我看到一大片八零后的优秀年轻人,我就会时刻提醒自己“长江后浪推前浪”,因此对于未来也产生更大的远景规划。 老一代人以苦为乐,以苦取乐,以苦为荣,那种群体性的一辈子不怕吃苦而盲目乐观带来社会整体落后的悲剧。 因此我常对自己说,吃苦要有动机,这个动机就是“我们今天的吃苦,创造明天的成功”。 如果环境让你觉得“反正我又不会成功,干吗现在要吃苦?”这就说明问题大了!网络上有一篇关于“一亿人生”的报道,说的是一次民意调查询问年轻人觉得人生要赚多少钱才够?居然有不少年轻人随口就是一亿。 但问题是,没有一步一个脚印的努力,哪来“一亿人生”的期待? 在这里我不敢倚老卖老,不过看到许多媒体常常毫不留情地批判现代的年轻人整天追求安逸享受而不求上进,大多数的年轻人选择消极面对,特别针对在城市中的一些独生子女们装酷而“啃老族”的一代人,我的内心其实是激动不平的。 因为在现实社会中让我看到你们这一代年轻人眼中流露出渴望成功的眼神,有时候缺少的只是一个可以表现的舞台,以及一股奋发向上的动力。 以前的年轻人最想知道如何成功。但现在,八零后的年轻人想知道的是如何从迷惘到积极、从失败到成功、从自卑到自信、从惆怅到快乐、从恐惧到乐观。 所以今天所讲的一切是给那些渴望成功但又觉得成功是遥不可及,渴望自信却又总是自怨自艾,渴望快乐但又不知快乐为何物的年轻人。 中国社会有个通病,就是希望每个人都按一个模式走,衡量成功也是采用一元化的标准。 比如:在学校读书看成绩,踏入社会看头衔。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后,人们对财富的追求变得首当其冲,各行各业,对一个人成功的评价,更是以个人财富为指标。 问题是,有了最多的财富就是对社会有所贡献吗?有名有利就一定快乐吗? 不!一定会有更多的人和我一样呐喊 不! 我认为,真正的成功应该是多元化的,能为他人带来快乐,能在工作岗位上得到别人的信任,能找到自我。 每个人的成功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不需要竭尽全力和同辈竞争,而是要在乎自己的每一天都比昨天更好。 (二)、让我们抬起头来走路这里我讲一个发生在宁波真实的故事
2008年5月四川省汶川地区大地震,一个小男孩,不过才十岁(念三年级)。他回家很认真地对妈妈说:“汶川发生了大地震,学校发了捐款单并号召每一个学生都要筹款。” 捐款对孩子来说,直接想到的“人”,就是自己的父母。 孩子的妈妈取出10元钱,交给他,然后在捐款单上签名。 小男孩静静地看着妈妈签名,想说什么,却没开口。 妈妈注意到了,问他:“怎么啦?” 小男孩低着头说:“昨天,同学们捐款单提交给老师时,他们捐的都是500元、100元。” 小男孩就读的是当地著名的“贵族学校”,校门外,每天都有小轿车等候放学的学生。小男孩的班级是排在全年级最前面的。班上的同学,不是家里捐献较多,就是成绩较好。当然,小男孩不属于前者。 那一天,小男孩说,不是想和同学比多,也不是自卑。他一向都认真对待老师交代的功课,这一次,也想把自己的“功课”做好。况且,学校还举行各年级捐款公示,他的班已领先了,他不想拖累整班。说完,孩子双眼沁满了眼泪悄悄地低下了头。 妈妈把儿子的头轻轻地托起来说:“不要低头,要知道,你同学的家庭背景,非富则贵。我们必须量力而为,我们所捐的10元钱,其实比他们的500元钱还要多。你是学生,只要以自己的品学,尽力为校争光,就是对学校最好的贡献了。” 第二天,小男孩抬起头,从座位走出去,把捐款单交给老师。当老师在班上宣读每位同学的捐款数额时候,小男孩自豪地抬着头以微笑直视着老师。 我相信从那时候开始,那个小男孩一定会在达官贵人、富贾豪绅的面前,一直抬起头来走自己的路。 妈妈说的那番话,深深地刻在小男孩心里。那是生平第一次,他面临由金钱来估量人的“成绩”的无言教育。 非常幸运,就在这第一次,他学习到“捐”的意义,以及别人所不能“捐”到的、自己独一无二的价值。 继续讲一个故事 成功者的身上有种影响力,因为他们习惯于在抬着头走路的同时把自己的思想传递给别人。
九十年代我在一个集团公司工作,下面有一个家电分厂,一个负责人叫王志潮,那时他30岁,学历高中毕业。
当时由于年轻及管理经验不足,二年时间造成企业负债累累,资不抵债局面,企业不得不面临破产解散。被解散的员工怨声、骂声可想而知了,清产审计后他也被审查数月。事情发生后外面的各式谣传很多,在一个小小的镇上,各方负面的压力足以让他喘不过气和抬不起头来。
面对残酷的现实和创业中的失败,许多亲人和朋友劝他离开故土到外面去闯一番事业,而他却冷静地选择留下来,坚持要用自己的行动来证实自己。
历经无数次失败,他坚持再继续创业,一直到后来因为无意中认识一位宁波外贸做业务的业务员,交谈中聊起欧美国家需要大量室内装修而必须用的装饰壁炉,于是把自己所有家产卖掉,拿出创业资本30万干了起来。
现在他拥有资产上亿,公司规模已经超过好几个亿产值,当他企业稳定发展时期又及时按家按户地召回了老员工,原先被他解散的所有员工恢复工作后,多年来的怨声变成赞扬声。
去年有一次,我俩见面时,已经完全看不出他有过历经风霜的往事,反而被他的一番热情和坚韧的事业性而深深的感染。言谈中,以他的故事和激情,鼓励我得努力再努力,学习他面对坎坷不平的道路,始终是抬起头走路,成功自然会来敲门,让人印象深刻。
精神高贵必然带来行为的高贵,精神鄙俗必然带来行为的鄙俗
在这里我要说二件与销售培训无关的案例
数月前,我公司来了一位搞保险的(女性)业务经理,人长得文质彬彬,很漂亮也很有礼貌,多次接触彼此之间也熟悉了,与她闲聊时她说起了那么一件事情。
三个月前找了一个对象自认为很理想,用她的话说,该男子文武双全非常优秀。让她没想到的事情发生了,那位文武双全的男士和她认识前曾有对象,而且已经同居了并还怀孕了。这事情非同小可了,文质彬彬女士一改往日淑女的风度开始大闹大吵,与该男士整日纠缠不休。有天晚上,该女子左思右想实在难以忍下这口气,她一口气跑到18楼的楼顶,欲往下跳。
小区内围观的人越来越多,竟然有的人兴灾乐祸地大叫:“美女,往下跳啊,快跳啊!”后来,通过警察和保安把她救下来,围观者甚至感到遗憾。
听后我长叹一声,回到家里,打开电脑。
一个刚发生的真实故事:
一对年轻人举行婚礼及葬礼,那是一场特殊的婚礼在桂平市殡仪馆举行,没有鲜花和掌声,没有婚礼进行曲,只有洁白的花圈和乡亲们的哭泣声,以及令人肝肠寸断的哀乐——
广西师范大学教师赵世良和女友饶美萍为救落水儿童双双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为了却他们生前的心愿,众乡亲共同见证了这场葬礼上的特殊婚礼,祝愿这对勇敢的恋人在另外一个世界里永结同心,百年好合。
婚礼上,自发前来送行的乡亲们及闻讯赶来的赵世良的学生们泣不成声,当主持人宣读到“愿你们在另外一个世界里,生死同眠,鸳鸯结对,永结同心,百年好合”时,整个殡仪馆哭成一片,婚礼与葬礼同时举行,让多少人都落泪了。
让我们抬起头来走路,做一个有品位之人,那就是有自信,有尊严的人,同时要帮助别人,让别人认识到自己真正的价值。
作为一个老板办企业,大多数是把自己所办的企业当作事业做,而且是要干一辈子的,因此企业的兴衰关系老板一生的荣辱。
然而,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
假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全靠老板一个人撑着的话,那么企业早晚有一天会与老板一起垮掉。 在这里举例说一下我在外面和一个企业老板的对话:
有一次我随几个朋友到了一个企业,企业老板在谈及自己手下的员工办事效力而苦恼地对我说: “任何事情如果不是我亲自去做,他们总是做不好,你说这是为什么?”。我很简单回答他“因为他们不是老板。”
第一,在车间和办公室,你老板为了省钱不愿意装空调,致使员工的工作环境闷热难耐,而又规定每天上下班前开毫无内容的早会和晚会,又把员工集合起来喊震天动地的口号和合唱《感恩的心》,难道这是企业的凝聚力?还是企业文化体现?
“喊口号和唱《感恩的心》可以培养员工对企业的爱心嘛。”这位老板大惑不解:“这是完全引进先进国家管理内容其中的一个环节,难道这样不好吗?”
“这样天天唱,天天喊,不利于培养员工诚实的品德。”
“啊!?……”老板大张着嘴,似乎还要问,边上人却大笑起来。
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必须依赖一支力量强大的管理团队。管理团队的力量来自哪里呢?来自利益。
什么是利益呢?利益是满足需要的物,利益就是平时所说的“好处”。
你给我所需的利益(物),我给你所需的利益(物)——老板与管理团队就是这样一种交换关系。老板想要让管理团队满足他的需要,他就必须首先满足管理团队的需要。老板有了可以满足管理团队需要的物(利益),管理团队才愿意提供可以满足老板需要的物(利益),彼此相互交换,互为回报。
没有利益,就没有交换。没有利益,就没有回报。只有等价交换才能获得相应的利益,只有等价交换才能获得等值的回报。
老板如果给予管理团队的是短期利益,管理团队给老板回报的也是短期利益;老板如果给予管理团队的是长期利益,管理团队给老板回报的也是长期利益。这叫等价交换。
从人的本性来讲,谁也不想让对方获得的利益大于自己,谁也不想让自己的利益小于对方。因此,自由交换必然是等价交换。也只有等价交换才能保持长期的交换关系。
这位老板请我培训一下员工,希望能提高员工的服务质量。初步调查一下财务,还没等看企业损益报表,财务部门主管开口说话了,本公司长期不按时发放工资。
“对待顾客,要态度热情,要笑容满面。”在培训员工时我按常规严肃地对每一个销售人员说:“不能整天愁眉苦脸地面对顾客,从你们哭丧的脸上,我发现好像几个月没发工资似的,这般模样能把企业产品推销出去吗?”
每一个销售人员的目光瞬间集中在老板的脸上。
企业为了调动管理团队的积极性,为了留住人才和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企业,必须通过激励的手段满足员工的需要。激励就是提供利益,只有通过不断提供更大的利益,才能达到与员工不断交换更大利益的目的,才能避免员工懈怠。
只有利益才能满足需要。利益,是人的力量的源泉。利益有多大,产生的力量就有多大。短期利益能给人以短期力量,长期利益能给人以长期力量。
现在,一些企业推出了以股票期权为基础的管理层收购和员工持股计划,通过实现劳动者与所有者身份的合一,让更多的员工像老板一样成为企业的股东,使员工像老板一样关心企业的利益。股票期权激励是企业建立长期激励机制的有效手段。要想使企业不断增强竞争力,要想把企业做大做强,要想使企业成为百年老店,企业必须建立长期的激励机制,员工才会与老板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 (三)、看似彩色平坦其实是坎坷之路
有一位年轻的七零后老板,很爱看书学习,常以管理理念先进而自诩。
一天,他对我说:“为了吸引和留住人才,我打算把自己的股份让出来一部分送给公司的骨干,10年后他们就可以成为公司的股东,现在很流行这种股票期权激励计划。”
“没用。”我不以为然。
“为什么?”老板。
“没人相信,你现在所支付给那些员工的报酬还不够于平时的基本生活保障,起码的温饱问题还没解决,谁还有心思思考你那种股票期权激励计划。”
现在,各项各业都在寻找人才,特别是寻找能顶替自己的人才,“人才难得啊!”老板时常倒苦水。
有一个老板曾对我说:“我太累了,真想有人来替我当这个老板,可是难啊,找到一个能替我的人才太难了!”
我直截了当对他说:“当你不把自己当人才的时候,人才到处都是。”
关于跳槽,一名公司骨干跳槽,老板痛心疾首地来电话对我说:“无论是工资待遇,还是公司实力,我这里的条件无论哪方面都比他们好,可为什么总是有人跳槽去了他们那里?我想了几天几夜都想不通——我们这里哪里不好。”
电话里我无奈地对他说:“根据你几天几夜痛苦的具体分析,看来只能是人的因素了。”
有的人在企业里干了很多年,因为别的企业能够提供更大的利益而毅然跳槽去了竞争对手的企业,由此老板痛心疾首地大骂跳槽者见利忘义。
其实跳槽者并没有错——占有最大利益永远是人的第一选择。作为老板,与其谴责跳槽者,不如检讨自己的激励机制。
企业碰到金融危机,公司人员要大批精简,怎么精简有效果呢?老板和企业精英们想出高招,要在公司中推行“末位淘汰制”,并打电话给我,咨询可行性。
“不行!”我断然否定。
“为什么?”老板诧异:“很多企业都这样的呀!”
“你如果实行‘末位淘汰’制,首先淘汰掉的就是你。”
实际上,并没有人多少人能把这个问题真正搞清楚。只有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了,才能够真正看透公司治理结构的本质。
有一家公司,严禁销售人员利用职务之便推销同行业产品,而且这样的事屡屡发生,销售人员之间相互包庇,配合默契,长期不为老板察觉。因为一次偶然的变故,这种事情才暴露出来。
这家公司的老板对此感到震怒而又不知如何防范。
我根据现状,悄悄地告诉这位老板:销售人员利用职务之便,销售其他同行业厂家产品,因此严重损害公司利益,这不是销售人员的错。假如你是一名销售人员,你也会这么干。因为,你的制度出了问题。
这家公司虽然有制度规定严禁销售人员利用职务之便徇私舞弊,但并没有相应的监督措施。这好比在家门上贴个“不许偷窃”的纸条,然后敞开门扬长而去一样。
公司在制度设计上,不仅要有“禁止规定”,而且还要有严密的“监督规定”。不但要规定什么不能做,同时还要规定如何有效地监控。
在制度设计上,要尽最大的可能做到让人想违反制度,都无法违反制度,好比用手把口袋捂住使小偷想偷都不成。
规定人们不做什么并不难,但如何防范人们违反规定则需要高超的智慧。
公司制度设计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企业在管理上出现很多屡禁不止的事情,大多数情况是因为制度设计有缺陷、有漏洞。
销售人员利用制度设计上的缺陷和漏洞谋取利益,实际上是在遵守制度的缺陷和漏洞所规定的制度而已。而这种制度的缺陷和漏洞是公司设计造成的,不是员工为自己定制的。
因此,由于制度的缺陷和漏洞而导致的违反制度的行为,是公司的错误,而不是员工的错误。 “让业绩说话”,几乎成了销售人员的职业性口号。业绩、有两下子,跟着他“有肉吃”,这样的上司不管到哪里都让部下服气。
某种程度上,职场如战场,好不容易博出位当上领导的,得想着法子带兵杀敌,得让下属服你才行。
就像《亮剑》里的李云龙,他告诉手下的兵们,得当狼才有肉吃,跟着我亮剑吧。这是李云龙的管理方式,是一种激励机制,并成功地上升为一种企业文化——独立团就是这种打仗不要命的精神。所以,像李云龙这样的上司不管换到哪个团都让“老员工”服气,一是他有业绩在前,二是大家都相信“跟着他有肉吃”,三是李云龙确确实实地有两下子。
其实,在复杂而特定的岗位中都把领导和下属紧紧绑在一起的,那就是一种利益关系。下属们干好了,领导就出了成绩;领导出了成绩,才能为下属们争取更多的好处。
刚调到中央属企业,我把一个业务出色的员工欧海峰提升为经理,去组建已经被瘫痪的销售部门。那些原属该部门的老员工重又聚首,他们对着以往和自己平起平坐的新上司提了很多要求和建议。这个销售部门曾经换过几任领导,销售业绩毫无起色,那几任领导于是自己的业务也弄得一塌糊涂。销售人员对这位原本和自己一样的新上司几乎到了麻木的程度,想着,你能待多久?你能怎么样?
欧海峰上任伊始,在那里只做了一件事,就是让大家懂得利益关系。
一是不和其他部门闹矛盾,因为本部门的业务必须得到其他部门的协同合作,光自己这一把菜刀闹不成革命。
二是你们干好了本职工作,我保证你们的销售收入翻一番,不想赚钱的人不是好员工,请你走人。
只用半年时间,欧海峰让这个部门业绩大增,自己也顺风顺水,升到更高位置。
销售队伍中还有一个实力派老家伙,他有能力、有价值、不想当官——三条金科玉律,保证了他这个老员工这些年的职场、位置和收入的安全。
胖子老费是个老员工,业务能力不错,人长得也蛮和善和喜气,属于大肚子菩萨,人见人爱型。
胖子属于一种谁当领导都是领导,见惯不惊。一心一意只知道自己业务自己赚钱,当不当领导,都无所谓。道理很简单,当领导是短暂的,今天在这儿明天还不知在哪儿,而当一名普通的销售人员则是永恒的,只要我胖子业务过得硬,谁都不会把我怎么样。
每次来新上司,胖子老费都会作为重点员工被叫去谈话,而他也会很真诚地表白自己的想法:
一是现在的业务做得已经不错了;
二是还有新的业务空间可以拓展;
三是自己最大的理想就是多赚一点钱。
三点想法,胖子都有自己的盘算:
第一是说明自己现在在公司里的位置以及重要性,业务能力无人能及;
第二是自己还可能为公司带来更大的价值,你们别想着把我挤走,挤走我是要付出代价的;
第三就是告诉上司我对当官没兴趣,我就想赚钱,你别把我当潜在对手,你放心就是,我不是你的潜在对手,别防着我。
胖子老费心眼多,考虑问题也挺全面,有这三条金科玉律,基本保证了他这些年职场、位置和赚钱的安全。
其实我心里很明白,胖子老费何尝不想当个领导,谁也不愿意成天被别人指挥着,尤其是指挥你的人可能未必强过你。可是胖子心明眼亮,看着眼前这些领导走马灯般换着,也不是件有多大好处的事,何必赶着去趟这道浑水? 某公司是生产工艺品出口企业,2008年聘请一个北方人担任销售经理。赵晓东初来南方工作,有点担心镇不住老员工,一上任就大刀阔斧地搞改革,向公司董事会表决心,要把单位打造成全国一流,甚至世界一流。
补充说明一下,在此之前,公司里人事关系复杂,管理混乱,换过几任经理,结果愈加混乱,部门内还拉帮结伙的。
赵晓东上任后,部门中就形成了三种格局:一种是跟原来的经理,对新上司有抵触情绪;一种是看好新领导能力的,希望单位结束争权夺利,尽早把效益搞上去;还有一种就是坐山观虎斗,看看风头再说的或者想安稳点,什么都不想参与的。
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赵晓东经理着重整顿工作纪律,比如不允许在单位午睡;不能提前下班,加班可以,没有额外的报酬;节假日白天轮流值班等等。
开始赵晓东经理也能够以身作则,等位置稳固了,这位经理就破了规矩——比如在单位控制别人不能睡午觉,自己却雷打不动睡个安稳觉,节假日值班有人替代等等。慢慢地使得一些老员工颇有微词。
赵经理先是依靠看好自己能力的那批人,把所有的问题找出来,然后虚心听取这些人的建议,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一方面在老板那里显示了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也确实改变了原来管理混乱的局面,同时还利用这些人的鼎力相助,把自己的位置稳固了下来。
稳固下来以后,赵经理不断调来新员工或者招聘新员工进来,把在老员工手里的工作一点点收过来交给新员工。老员工中除了听话的、投靠新上司的以外,基本上都靠边站了。
但是新员工毕竟业务不熟,接二连三出现差错,还得请老员工来擦屁股。老员工经过这番折腾后,有的采取抵抗到底的态度,有责任心的不忍心单位信誉受影响,还是主动帮助新员工;还有的老员工干脆采取冷眼旁观这位新领导和那些新员工的表现,什么也不管了。
管理是个很奇怪的东西,它看上去很容易入门也很容易掌握,稍微看了两本管理学教材,就会感觉自己成为管理专家了。甚至一点管理学理论基础都没有的人,也都可以告诉你应该怎么管理,都可以提出自己的一套管理理论。
走进新华书店,放在最明显的位置琳琅满目的都是管理书籍,我们甚至在菜场和大街上也能看到那些翻版、盗版的管理学书籍。翻了翻,这边是什么“轻松管理”,那边是什么“管理秘籍”;一会向“唐僧或者宋江学管理”,一会向“西点军校学管理”,让广大革命群众、下岗人士、家庭主妇和迢迢千里之外来的民工们产生感觉,管理就是这么简单。
我曾经在网络上看过一篇文章,题目叫做《老婆教我怎么管理》。
其内容是一个企业家邀请自己信得过的一位朋友,帮他管理在上海的一家外贸公司。由于是一家小公司,所以这位企业家让他朋友的夫人担任这家公司的出纳,说这样他更放心。
这位年轻的夫人也就刚大专毕业,然后在一家小公司做了一年的文秘(其实就是前台服务员)。
就这样的背景,却在每天入眠的枕头边上给她的1997年在美国哈佛大学获得MBA学位的老公上企业管理课。
小女子而且很“认真”地指导或者帮助她的老公,教她的老公应该如何管理企业,并且时不时举例出有关国际性或者国内成功人士的案例。
在她心里总认为自己的老公是白面书生不善或不懂管理,经常责怪老公是心太软属于胡思乱想瞎管理,要不就是太死板,原则性太强缺乏人情味。
由此可见,任何一个有点知识的人,都会认为自己懂管理;任何一个在企业工作的“知识分子”,都能告诉你这个企业应该怎么管理。
有一次到菜场买菜,小菜场的刮鱼鳞的一个妇女也在埋怨并指出菜场管理不到位。 于是,还能看到,一些职业经理人和部分中层管理人员在企业里,抱负得不到施展,总认为老板不懂管理而自己满腹经纶却难展雄才,再仔细想想、左右瞧瞧别人都是每月不费劲就挣万儿八千的,而自己却每天辛辛苦苦、低头哈腰忙的臭死,也养不活一家人,于是拉起队伍自己干。大学教授们就更不用说了,他们认为管理企业那套理论就是自己的世袭领地,理论本来就应该和实践相结合嘛,更何况手下还有一大帮廉价的研究生可以使用。
最终,我们看到,中国的知识分子们,无论大知识分子、小知识分子,还是真知识分子、假知识分子、伪造假冒的知识分子,纷纷投入或准备投入到企业管理者的革命洪流中去,让全地球人都知道,在咱们这块土地上就是盛产老板企业家的摇篮。
在幻想中的这条彩色而又平坦的金光大道,似乎只有中国人才能一马平川、勇往直前。
待续...... 值得深思,反省,学习。
好文加精,期待更新。
精明
一位精明的家庭主妇听人说有一种炉子用起来可以比她而今用的炉子省一半的煤卡徒。她听了大为兴奋,说:“那太好了!一个炉子可以省一半的煤,那末如果我买两个炉子的话,不就可以把煤全都省下来了吗?”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