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方 发表于 2014-9-6 14:23:53

八月十六度中秋

                                                               八月十六度中秋


       一提及中秋节,人们就会联想到“嫦娥奔月”的神话。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这是晚唐大诗人李商隐的名句。
  嫦娥偷灵药,最早见于汉淮南王刘安《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
  晋代干宝《搜神记·卷十四》亦有记载:“羿请无死之药于西王母,嫦娥窃之以奔月。”
  《淮南子》叫“姮娥”,《搜神记》叫“嫦娥”,是不是同一人呢?是的。嫦娥本名就叫姮娥,她的名字中的“姮”字,与汉文帝刘恒的名字“恒”同音,为了避讳,刘恒在公元前179年登上帝位后,“姮娥”就改名“嫦娥”了。
  《后羿射日》的神话主人公后羿是位神箭手,嫦娥是他的妻子。后羿向西王母讨来了不死药,被嫦娥偷吃了。嫦娥吃了灵药,飞上了天,奔入月宫,下不来了。从此就永远留在月宫里,传说江西宜春明月山就是嫦娥奔月所在地。
  传说月宫里只有一只一年到头在捣药的玉兔,几只癞蛤蟆(蟾蜍),长着一株高得不可仰攀的大桂树,冷冷清清;到了汉代才来了一个老头吴刚,他是被天帝罚来斫那斫不断的桂树的。月宫如此寂寞,难怪李商隐要叹息“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了。
  吴刚砍桂传说,唐代段成式撰写的《酉阳杂俎·天咫》中有如下记述:
  “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属山西)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
  月宫里的嫦娥虽然寂寞,但人间却把她奉为月神,十分敬重。每年中秋节,人们都要用月饼、果品祭祀月神,月上时妇女们纷纷拜月,祈求月神嫦娥赐福。中秋节拜月是历史悠久的岁时民俗,“貂婵拜月”故事,家喻户晓,千百年来传为美谈。
  中秋节拜月是妇女尤其是姑娘们的习俗,中秋赏月、吃月饼则是全民共享的习俗了。
  中秋佳节韵事多。中秋赏月,吃月饼,文人雅士则对月吟诗、对句;寻常百姓讲讲笑话、猜猜谜语,共享佳节之乐。《世说新语》中有一则《月下戏》写神童徐孺子机灵有趣的小故事,颇能发人深思。故事说徐孺子9岁时,大人们赏月,他在月下嬉戏。一大人问他:“假如月中无物(指传说中的桂树阴影),是不是会更明亮呢?”徐孺子回答说:“不会的。比如人的眼睛中有瞳子,没有了瞳子必定失明。”
  中秋节与月饼几乎是连体婴儿不可分开,月饼是由古代祭月供品几经演变而来的。月饼的正面盖红印是唐朝初年开始的,月饼的底面贴小方纸片是元朝末年增加的,现在的月饼两者都有。
  唐太宗时,大将李靖消灭了东突厥,又大破吐谷浑。凯旋回京那天,正逢上八月十五日中秋节。当时有一位在京都长安的胡商,特制一只彩色大圆饼,盖上红印,献给唐太宗祝捷。商人善于模仿,从此,中秋节就吃这种正面盖上红印的“圆月之饼”月饼了。
  元朝末年,江南人民不断起来反抗元朝的民族压迫,江苏泰州有一书生张士诚,利用中秋节吃月饼的民俗,在坊间制好月饼的底面贴上一张小方纸,内写“八月十五家家齐动手”,秘密分送。于是一夜之间就杀了驻在民间作威作福的大批元兵,爆发了元末农民大起义,从而推翻了元朝的残酷统治。自此以后,月饼底面就添上了一张小方纸片,象征着人民反抗斗争的胜利。
  天下中秋在十五,宁海八月十六度中秋。说法有三:
  宁海说:传说当张士诚发出写有“八月十五家家齐动手”的月饼,信息到达宁海的时候,已经是八月十六了。宁海是在十六之夜“杀胡人”的,为了纪念这个有意义的日子,宁海就改在“八月十六度中秋”了。宁海还突出这一习俗,就是有个约定俗成的规定:八月十六中秋节前月饼上市,八月十六日一过,食品商店就不再出售月饼,改制为一种类似月饼的“太师饼”,用来表示节日与月饼关系的特殊意义。
  台州说:宁海古属章安(即台州),故也从“台州说”。此说是“泥马渡康王”靠的是白鹤大帝赵炳显灵,发神兵阻挡了金兵,用神马渡康王过江。康王渡的是台州椒江,时间正是八月十六日之夜,赵炳的生日也是八月十六日,因此台州地区都是八月十六度中秋。
  明州说:明州就是现今的宁波市,宁海与宁波毗邻,如今是宁波市属县,文化渊源很深。南宋有一位丞相叫史弥远,明州鄞县(一说是镇海)人。他是个孝子,每年中秋节都从临安(杭州)赶回家来与老母共度中秋。有一年的中秋节,他因多种原因耽误了一天,到八月十六日才回到老家,他的家人和家乡人因等着他回来过节,都推迟到八月十六日。从此,宁波地区都是八月十六度中秋。
  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节是个团圆节。
       来源:宁海新闻网 叶柱

wld 发表于 2014-9-6 15:03:30

我们是过十五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八月十六度中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