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车市合资汽车企业之自主变奏曲!
<p><br/> 20多年前,当中国的汽车制造业尝试走上合资道路时,初衷只有一个,那就是“以市场换技术”。但是在绝大多数中国汽车合资企业中,中方不占据绝对的主导权。即使在当时中方股份占优的情况下,仍然非常依赖外资方,中方的市场与外方的技术从来没有对等过。 <br/> <br/> 事实是,谁掌握了技术和产品,谁就拥有绝对的话语权。</p><p> 市场换技术,等式的天平已经失衡,中国合资车企深切地感受到产品短缺之痛,于是开始了抗争。在过去的20多年里,中国合资车企在“以市场换技术”的主旋律下不断奏响追求“自主”的变奏乐章。</p><p> 变奏一 国产化</p><p> 23年前上海大众成立引进桑塔纳轿车时,国产化率只有2.7%。只有轮胎、收音机、蓄电池和天线4个零件能够国产,其余全部依靠进口。桑车对德国人来说就是一般普通家庭轿车,但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引进这样的车型,应该说档次并不低。即使用现在的眼光看,也不低。从制造技术上来看,桑车确实给上海大众出了不少难题。记得一名德国记者在考察中国零部件企业后说,几乎没有一家企业能够与桑车配套。</p><p>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桑车的国产化成了引进技术的瓶颈。然而,引进的先进技术必须消化吸收,化为自己的东西,否则“引进”岂不成了一句空话。上海大众坚定不移地将目标定格在桑塔纳国产化上。</p><p> 结果是,上海大众用了10年时间消化,把桑塔纳的国产化做到80%,以后又进一步提高到90%以上,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让合作伙伴刮目相看。与此同时培养起来的一整套国产化零部件配套体系,也为整个中国轿车零部件产业作出了极大贡献。</p><p> 今天回头看,是桑车的国产化打下了中国轿车业的发展基础,是桑车缩短了中国与国外汽车制造业30年的差距,是桑车启动了中国的轿车市场。故有人用“轿车新纪元”形容桑车对中国轿车业的贡献,现在看来并不为过之。</p><p> 变奏二 本土化</p><p> 2003年9月,上海通用推出了一款“凯越”轿车,这款新车是通用汽车收购大宇后,在欧洲、北美、亚太和中国同步推出的一款颇有竞争力的“全球车”,由意大利著名的平尼法尼亚公司设计。而在上海生产的“凯越”作了大量本土化技术开发,从设计上已经有明显的中国文化意味,其内涵与原设计大相径庭。担任本土化开发的上海泛亚汽车技术中心经过近一年的工作,根据中国消费者的文化背景、消费需求以及中国的道路、油料和气候条件,并在通用全球资源的支持下,从内饰、底盘、悬挂、动力总成等方面作了全面的优化调校。</p><p> 凯越的成功,表明上海通用这种对引进车型作全面本土化技术改进的开发模式,无疑是行之有效的。在GL8商务车、赛欧、君威、君越和景程等车型上,都有一系列本土化设计和改型的成果。</p><p> 作为中国最早的轿车合资企业,上海大众在“本土化改进”上当然不甘落后。2005年11月,上海大众初试牛刀,凭借对中国市场的洞察,对帕萨特进行了成功的本土化打造,推出了其改款车型PASSAT领驭,在保留这一品牌的经典品质的同时,无论是外部造型还是操控性能,都有了更适合本土消费环境的改进。领驭的出现,充分展示了上海大众的本土化革新能力。至于PLOL劲情、劲取,则是上海大众对POLO品牌的一种全新的本土化诠释,成功地延续了领驭的模式。</p><p> 引进车型的造型语言更多的是体现了一种西方文化,要打动中国消费者,还需加入更多本土化的DNA,本土化改造是不得不做的一门功课。而上海大众和上海通用这种本土化改造,培养了大批本土的汽车设计开发人才,也为今后的自主开发铺平了道路。</p><p> 变奏三 全球研发</p><p> 今年7月18日,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上海大众与德国大众签署了一项合作开发中高级轿车的联合声明后,一石激起千层浪,立即引起业内广泛而热烈的讨论。根据这项声明,双方将以北美和中国市场为重点,合作开发一款基于大众新一代B级平台的新轿车,新产品将作为上海大众帕萨特领驭的后续车型,最早于2008年年底面世,并从2009年开始在中国和北美市场同时上市销售。</p><p> 对上海大众而言,这回他们所要做的不再是类似改头换面的小改款,而是负责新车型整个车身包括主要外饰件和内饰件的开发,这意味着双方合资层次的全面升级。尽管此前也有过合资企业在自主研发方面的种种尝试,但能得到国际跨国公司认可,并委付一个全新产品在中国市场进行本土化的开发,上海大众是中国汽车合资进程以来的第一家,这实在是一个质的飞跃。</p><p> 从本土化改造到如今真正意义上的进入大众全球研发体系,正是对上海大众步步为营建立起来的自主研发能力最好的肯定。上海大众是用自己多年积累的研发实力得到了德国大众公司的认可,才有了今天的合作开发协议。上海大众所做的和所获得的一切也似乎证明,在中国汽车合资之路的变化浪潮中,它始终是一个主角。</p><p> 变奏四 广本模式</p><p> 7月19日,广州本田汽车研究开发公司宣告成立,预计2010年推出属于广本自己的汽车品牌,将不使用广本产品的现有标志,知识产权完全属于广州本田。这在中国汽车历史上的确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在这一场关于合资企业自主开发的暗战中,广本首先站出来捅破了“窗户纸”。</p><p> 然而广本模式却引爆了一场争议,不少人对广本所称的自主品牌是否等同于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品牌持有异议。很多人认为,广本模式目前还处于“有名无实”的阶段,并对其搞“自主品牌”的能力和目的表示怀疑。</p><p> 一位业内人士坦言,如果仅将品牌换成自己的,车的内涵不变又有多大意义呢?消费者实际上更多地把合资车企看作是外来品牌而并非自主品牌,对于外资车型的信任度普遍高于自主品牌,合资品牌一定要给自己套上“自主”的概念未必会有多少好处。</p><p> 对于争议,广州本田执行副总经理付守杰如是回答:对于合资企业的自主品牌,广州本田不注重争论,而是注重实践。研发公司对广州本田来说意义重大,将成为广州本田腾飞的新起点,这标志着广州本田已经成为一个拥有强大的研发能力、先进的生产能力、完善的销售服务能力的完整意义上的企业。</p><p> 广本模式最终能否真正做到“有名有实”,不妨拭目以待。</p><p></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