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壶漂泊 发表于 2012-6-15 06:42:22

宁海茶院发现疑似古城墙侧记

本帖最后由 一壶漂泊 于 2012-6-15 06:46 编辑

http://wq.zfwlxt.com/upload/10420/2012060522333039384593131.jpghttp://www.ynlawyers.org/newLawyerSite/BlogShow.aspx?itemTypeID=a76d0b71-e9d0-4b4c-9477-9bf500a4b480&itemID=7ae64621-4185-450d-8158-a067016f8370&user=10420                作为陈有西先生辑著《吴晋江山》一书的责任编辑,我自然对收入本书的文章精研细读过。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他的《宁海西晋县治考-----宁海古县城到底在那里?》一文。多年来,有西先生在繁忙的工作之余,通过对二十多种古籍记载的研究,对《清光绪宁海县记》记载的“旧县置白峤”一说大胆存疑,认为如此狭小的地貌不可能建置一个县城,而倾向于《元和郡县记》记载的“离废县十里,东至海六里”,即位于盖苍山脚下西陵溪畔的茶院,更可能是古县城。
    对于他的这一说法,我认为言之成理。以我对他的了解,无论人品还是治学态度,都是严瑾理性的,绝不会为了所谓的脸上贴金,将古县城硬往家乡拉的道理(陈有西系茶院乡南溪村人)。以他时下在全国的知名度和法学界律师界的影响力,根本无需以一本地方考据史学类著作来扬名,完全是情系桑梓的本性和去伪存真的律师思维使然。略感遗憾的是,尽管我也赞同古城茶院说,但没有考古发掘的证据作为支撑,只能作为尚难定论的分析和推想了。
    《吴晋江山》上个月发行后,在宁海小范围流传。也是机缘凑巧,我父亲看了《吴晋江山》后,对“古城茶院说”深表赞同,并提出佐证。他的外婆在茶院张家,小时候在那玩耍,后就读于茶院中学,对该地的风物非常熟悉。从乡干部任上退下来后,喜欢看些文史类的书,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和推理分析能力。凭他的记忆,想起了茶院白鹤庙旁边的“张家风水墙”,以及张家荷花塘流传“一株杨柳一株桃,倒插杨柳六品桥”的民谣,以及“柘浦街”和“瓶窑”的地名。他说,读初中时,就对这些地名感到奇怪,看《吴晋江山》激发了他的记忆,认为茶院是古县城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为此他还画了草图,详细说明他的解释和理由。语气急切而兴奋,我几乎忘记他已多久没有用这种语气说话了。
    六月三日,南溪村旧村改造研讨会召开,邀请村里在外地工作的精英人士座谈,有西先生当然也在列。村书记陈才撑与我相熟,顺便也邀我同往。会议间歇时,我驱车十余里到烟厂村接来父亲,遂同有西先生,摄影家潘吉一道驶往茶院。
   父亲凭记忆找到了那道墙。墙东之白鹤庙,文革时捣毁,建了酒厂,今日遗迹无存。惟古墙依旧,墙脚青苔斑驳,墙上芳草萋萋,墙体淹没在茂密的藤蔓植物中,一时不识真貌。这道墙,长约百米许,现存仍有3米左右高,宽处4米,以我展开双臂1米8为参照物拍照估算,应该在3米8到4米2之间,而狭窄处2米左右。均以火山喷发形成的玄武岩为墙石,巨大者数百斤重,中间填碎石陶片等物。距村一里,有一大片玄武岩,石柱嶙嶙,向西蔓延,似乎取之不竭。此石墙的用材,应当是就近取材的吧。
   我们一行爬上墙头。没有红杏,倒是有桃一株,果实累累。正将熟未熟时,嫩白鲜红夹杂,煞是惹人怜爱,为乡人近年所植。另有李杏梨等果树幼苗,长势旺盛。墙顶上栽种果树已算奇特,而枝茂果累几乎就令人咋舌了。
    有西先生和潘吉绕到墙的反面。不一会,一手泥巴的走过来,拿着几块陶片,状甚兴奋。这几块碎陶,一块青灰,一块黝黑,质地粗鄙,样貌古朴,为一盆底或碗底碎片,非近代之物。这是他两人掏墙洞采集来的,有西先生让我包裹起来,说要做C14同位素检测,以确定年份。
    乡人纷聚。言及此墙,皆以“风水墙”名之,属张家村祖上所筑,保佑宗亲平安云云。我们以为,风水墙古虽有之,然如此格局宏恢建筑厚实者鲜见,该墙粗陋质朴,当为南宋之前的墙体。南宋以降,吾乡一带文明渐开,建筑风格渐趋精美,城墙断不会如此粗率。或云,为明嘉庆年间抗倭寇所筑。然如此浩大的工程,难道仅仅为保护一个村子?防得住吗?然尚难定论,只有在找到更多令人信服的证据之后才能作出判断。
    夕阳衔山,暮色渐起,四人匆匆离去。父亲提出再去“柘浦街”看看古戏台。柘浦街现在叫柘浦王,与寺前王村相连,一个几十户人家的小村,何街之有?但十里八乡人祖祖辈辈都是这么叫的。难道以前这里真是条街,才把这个名字流传至今?柘浦距茶院古墙一公里许,有古戏台立于路边,已残破不堪。戏台前面,有两大两小四根石柱,年代不详。小柱上的石狮子,风格似乎是宋代的,大柱上镌刻的对联,书法风格却是元明的。如非后来重建,应与西晋关系不大。路廊也是近年新建,惟东西两方石碑和十余根石柱系古物。一柱上镌刻着“城内钱如璋仝助石柱一方”字样,另有僧人捐助白银七两石柱两方等刻字。这个叫钱如璋的城内人,也许就是茶院古县城的居民?就近襄助,或未可知也。这个路廊,是古时通衢的要道,往东至象山,往北翻越二十里铜岭岗可达桥头胡黄墩港乃至奉化宁波,往西南至台温八闽。
    回来的车上,父亲又说了一个推断。1958年,离茶院3公里许的瓶窑村(现为平窑),曾出土古瓶旧陶若干,颜色灰黑。窑址规模宏大而成群,似非乡村土窑可比。若茶院是古县城,这样大规模生产来供应城内所需,顺理成章。否则,仅运输成本就是很大的问题,因为器皿沉重易碎。如果茶院不是古县城,以古时交通闭塞道路艰难的状况看,难道非得在这个叫平窑的地方生产,再长途运输?想必古人不会这么笨。
    这次考察,收获颇大。有西先生认为,若茶院真是古县城,那么以前围绕古县城问题产生的诸多疑问,都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也许,一切困惑就此迎刃而解。可惜时间偏紧,脚步匆匆。对于茶院乡人提供的其他众多古迹,我们未能一一考察。何况,我们都不是考古专业的,仅以各自的文史知识和常理推测,茶院是古县城是可能的!真相如何,有待专家和热心人士深入挖掘。也希望茶院的当地政府和乡人重视,保护好宝贵的地方文化资源。                                                                                                                              2012年6月5日于宝石山麓

舊硬真莖 发表于 2012-6-15 08:06:57

沙发

青春的守候 发表于 2012-6-15 12:50:57

{:soso_e179:}

樱子@ 发表于 2012-6-15 16:26:30

{:soso_e179:}

枫竹 发表于 2012-6-16 09:05:26

虽不敢言是定论,一壶兄所说也算是一家之言吧!有机会也想去实地看看。

徐依依 发表于 2012-6-21 12:20:53

{:soso_e179:}

徐依依 发表于 2012-6-21 12:21:06

{:soso_e176:}

品品品 发表于 2012-6-21 13:54:29

{:soso_e193:}

农民111 发表于 2012-6-26 16:03:02

{:soso_e179:}

A88888A88888A 发表于 2012-6-26 16:37:39

{:soso_e179:}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宁海茶院发现疑似古城墙侧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