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童集市
所谓民俗,我认为就是大众的一种习惯,民俗有很强的贯穿性,浸润其中的人们无需上辈的言传身授,任何人都会不自觉地在不经意处体现出来。有些民俗是有形的,比如房屋的式样。前童镇的新街上有了不少新屋,可是无论新屋砌得有多高,装饰得有多精美,那传统的飞檐﹑屋脊﹑山尖等还是不能少,也不会少,怎么看都脱不开老街的影子。有些民俗是无形的,体现在意识上或者行为上,比如前童的集市。农历每月逢二逢七,前童便有集市,年年月月从不间断,以至于人们忘记了集市始于哪年哪代,其中以农历十二月二十七的黄洋市最为热闹。不知道早先前童集市是否设在老街里,设在新街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省掉40元的门票钱!每到集市日,一大清早便不断有镇上的﹑邻村的﹑山上下来的﹑县里其他地方赶来的人从各方涌来,自然还少不了外县外省游客来凑热闹的。一条大街连同几条岔路两边的摊位摆了满满当当,路中间拥挤的人群熙熙攘攘,若有不知趣的小车见缝插针挤了进来,很快就被人潮淹没,任凭车主不住地按喇叭,车还是无法挪动一步,好像海中的礁石一般被钉住了。只有技艺高超大胆的“骑士”蹬着自行车或骑了“电毛驴”像泥鳅似地穿过人流,还不时停下购物,讨价还价,技艺之高着实令老上海弄堂里的同类们汗颜。 从昨晚至今早天一直下雨,这会儿雨小了些,但还是停停又下下,看来没有马上就止住的意思,加之今天是农历的九月十七,不算什么重要的日子,摆摊的人便少了许多,大街上留了不少空位,逛集市的人与平日里相比更少得可怜,稀稀拉拉就像平常快收市时的情形。不过也有好处,小车轻易就找到泊位,我抱了儿子下车,根本不用担心儿子被挤了,还有裤袋里的钱包。 忽听到瞎子阿炳的“一声长叹”,紧接着哀怨的曲调远远低飘来,儿子回头看去,马上兴奋地拍打我的肩膀,“啊,啊”地叫着提示我也回头去看。原来是一老者,肩上挎了一大包葫芦笙,背后扛了一袋子二胡,手里还拿了一个,学者“女子十二乐坊”演出时的样子边走边拉。他为啥不用葫芦笙吹一曲悠扬或者欢快的曲子呢?那样的话大概他会有点生意,不必来来回回走着,被雨淋透了衣衫也没见一个人问一下价钱。 专业的商贩们早就占据了好市口摆开货摊吆喝起来,他们都有一辆卡车,车头向里开上人行道,车尾向着大街,放下挡板,便就是一个摊位了。考究一点的会搭起一个帐篷,帐篷的大小恰好罩住除车头外的整个车身,既保护了自己的商品,也能给自己和客人遮挡一下不被雨淋到。他们卖的商品很杂,有的车上装着整笼整笼的鸡鸭,摊主吆喝着“草鸡草鸡!正宗的散养山地鸡!十五块钱一斤啦!”“这么便宜啊?你这那里是草鸡!是养鸡场里批来的吧?”我问道。摊主一听马上摇头:“不是啦,这就是我们家里自己养的,不信你买去了烧汤吃,要是不好吃你的话你再来找我!”我不禁哈哈大笑,又一想现在阳澄湖的大闸蟹都未必是正宗原产的,大多是别处的蟹运来阳澄湖养一段时间“洗洗澡”也算是正身了,养鸡场批来饲料催大了的鸡放在家里散养一阵子,吃点杂食正正味道不也可以算草鸡吗?这么看来,摊主未必说谎,价钱也很诱人,于是一只黑红色的公鸡被我买下拎在手里。有的在卖各式各样的小家电,这类东西鲜有人问津,连看看的人都很少,不知道摊主摆上一天能够赚回汽油钱不。有卖花花绿绿的服装饰物的,衣服围巾什么的都不挂起来,而是跟袜子帽子手套鞋垫一样摞一摞地堆着,挑着看的人一件又一件拿起来看看又放下,摊主忙不迭地跟在后头整理好叠好,还不忘讨价还价,卖了一件忙用塑料袋套了连同找零一同递去,又转向另一边去忙碌,好在摊主再忙都很省心,不必很担心会有浑水摸鱼的人偷了些去。吆喝得最卖力的是一个配着麦克风操外省口音的人,大半条街都能听到他抹了油的嘴在聒噪:“你看看我这拖把啦!人性化设计,高科技制造,外形多美观!挂在墙角绝对可以起到装饰作用,使用起来轻巧顺手,手感非常舒适,特别是这拖套装组合把头,能把你家里所有的边边角角擦得干干净净,更换起来还方便!大姐,你试试!没关系,不买不要紧!……啊?太贵了啊?一分价钱一分货,东西不一样啊,虽然不能说用一辈子,用到你的孩子上大学绝对没问题!” 农人们很少再有挑了担子来的,他们几乎都有一辆机动或人力的然轮车,也跟开卡车的摊贩一样把车尾冲着大街,然后在地上铺一张竹子或塑料的垫,卸下车上的货物注意摆开等待买主。少数挑着担子来的,看看市口好的位置没了份,便胡乱在道路中央撂下扁担,把两个挈篮并拢靠了就算是一个摊位。他们带来的全都是农产品,有自家种的南瓜﹑天罗﹑毛芋﹑包芦﹑大蒜﹑生姜﹑番薯﹑茭笋﹑菜头等等蔬菜。卖花生的还来得迟,只能连茎带叶一同抱来,一边采摘一边叫卖,身旁很快堆了一大捆跟茅草似的枝叶,剥下的花生却只有一小堆。卖包芦的农妇态度好得出奇,不停地帮着客人剥去包芦壳,削去根尖。有滑头的买主在挑选时撅去包芦上半部三分之一有余,她见了也只是心痛地叫一声“啊呐”,马上捡起买主撅掉的部分放进身后一只塑料袋,这部分不能卖了的她舍不得浪费掉,但并不阻止买主继续撅,好在她这一番举动令买主感到不好意思,一笔生意客客气气地做成。也有些农人在箩筐上摆一只竹匾,放了茶叶﹑笋干﹑玫瑰花干﹑柠檬片等塑料袋包装好的干货,色面非常好,问一下价格,回答却清一色是地说,这都是我们自己家种自己家晒的,买一点回去吧,价钱要比正规的店里便宜多了。背课文一般说完了,再报一个价钱,细细一盘算,并不算便宜。还有卖水果的,苹果﹑梨之类的就不用说了,玉环柚﹑蛋柿﹑藤梨﹑蜜橘等等城市里很少见的珍品。比如这玉环柚,扁扁的外形就与众不同,果肉甘甜微酸,自不必多说了,单是这果皮香味清新,凑在鼻尖深吸一气,顿觉头脑清腑脏滋润,满口生津,要想抵挡买点尝尝的念头还真的很需要些定力。鸭蛋般大小的蛋柿还带着新鲜枝叶,明显是刚采摘不久的,摊主只要价一块钱一斤,不过买了回去不能马上食用,看似灿灿的金黄色很诱人,可要是这时候吃了,涩得就像在舌头上涂了一层蜡,立马去刷牙刮舌苔都不管用,难受好一阵子会才消停。放置几天之后,外表的颜色透出晚霞的红,剥去果皮吃到嘴里,全是糯糯的甜。据《本草纲目》记载“柿乃脾、肺、血分之果也。其味甘而气平,性涩而能收,故有健脾涩肠,治嗽止血之功。”常食柿子能起到很好的保健作用。比鸽子蛋大不了多少的藤梨全是野生的,大小不同有叫卖四块钱一斤的,也有叫卖五块钱一斤的,富含多种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野生藤梨号称“水果之王”,常吃可以强身,百病不侵。若是用来泡烧酒,最适合老年人,每晚倒出一小盅喝了,定能延年益寿。记得前年早春我独自在一个雨天游梁皇山,山上的外寮村里一个赖姓的农妇曾极力向我推销她泡制的藤梨酒,可惜我不想下山太艰难勉强拒绝了,我还曾答应她再去梁皇山时一定去她家吃她养的土鸡,喝她泡的酒,梁皇山虽然很近但今天是不会去的,多买些藤梨回去自己试着加工看看吧 用竹子搭了蓬的摊主大概是这条街上的固定摊位吧,他们的商品很杂,多是卖衣帽﹑鞋袜﹑香烛﹑锡箔等,卖种子的摊位上全是一小包一小包应刷精美鼓鼓的塑料袋,塑料袋上印了各种蔬菜,无不碧绿生青,令人生津。一问才知,价格不菲,幸好我不种地,看看也就走了。大城市里消失了多年不见的解放鞋出现在一个摊位上!。记得幼时,一双质量好的解放鞋普通百姓是很难弄到的,只有神通广大的人通过托关系走后门从军供单位搞到,穿在脚上走在路上绝对比现在大街上穿露脐露胸的美女还挣眼球!而普通的解放鞋价格便宜,轻便耐磨,被许多企事业单位的业余运动员和运动爱好者拿来当运动鞋用,普及程度远远超过现在的“阿迪达斯”﹑“耐克”等品牌。后来渐渐深入农村,渐渐成了农民标准形象的道具之一,在影视作品里,一个带着草帽扛着锄头敞着衣襟挽起裤腿,沾满泥土暴着筋脉的小腿下赤脚蹬一双破旧的解放鞋的老者成了典型的农夫形象。不知道在现在的宁海,解放鞋还有市场不?卖竹器的只见有一个摊位,摊主是一个很老的老头,摆开的米筐﹑筛匾﹑挈篮﹑淘箩﹑簸箕等等占了几乎两个摊位的地皮。细看他的作品,蔑丝编制得非常紧凑,外形整齐,触摸手感圆润,做工相当的精致。宁海曾有过有太多的蔑竹匠,他们的巧手编制出了竹床﹑竹椅﹑竹席、竹帘、竹笥、竹扇、竹篮、竹篓、竹筐﹑竹篮﹑竹箩﹑竹筒﹑竹盒甚至是竹花瓶﹑住屏风等装饰物,无论农用还是居家物件都离不开竹器。然而在商品经济社会,传统的手工艺早就被全球化的浪潮冲击得支离破碎,更加便宜省事的塑料制品几乎全方位地取代了竹制品,目前全中国能保留竹器产业并能实现工艺化产业化的地区恐怕少之又少。而在宁海除了少数老年人,还有几多青年真正愿意学习并传承这门手艺呢?但愿等我儿子长大以后,他来宁海时还能见到这里还有人在制作竹器,集市上还有的竹器卖。 脚步被烤鸭的香味吸引着,无意间来到了农贸市场,市场内人头攒动。儿子最喜欢凑热闹,见我想离开,马上大声抗议,不得已我只好踮起脚尖踩着泥水上的小石块挤入市场去。 农贸市场是每一个集镇最热闹的所在,买卖蔬菜的﹑水产的﹑海鲜的﹑鸡鸭的﹑肉类的﹑腌制品的﹑豆制品的,熟食的﹑水果的都往这里扎堆,提了挈蓝叫卖自家农产品顺带躲雨的人就更多。在这里想还价几乎没有可能,摊主死死咬定开出的价格一分也不肯让,一脸的愁苦状连称“没有赚头啊!要蚀本的啊!”可是给客人称分量时却称得十十足足,要是零头不大必定主动抹了只要个整数,如果客人爽快,有些摊主还会再给添上一点,带着胜利的微笑把东西递给客人。 有个前童的网友告诉我一定要买一点“前童三宝”回去。所谓“前童三宝”其实就是老豆腐、空心豆腐和香干。宁海不仅风光美,环境更好,肥得流油的沃土无论种什么都长得好,种出什么都好吃,前童天一带的黄豆就属上品。加之山上源源不断淌下清冽甘甜的水,经过前童人世代相传的手工精心制作,加工出来的豆腐细腻嫩滑,做出的香干嚼劲足,卖相还好,热腾腾的一格端出来,才刚掀开纱布,一阵豆香就钻进鼻孔,立刻吸引来一群人,一格子的豆腐很快售罄。逛了会看中一个农妇篮子里的头窠蛋,要知道头窠蛋可是母鸡下的第一窝蛋,个头虽小些,壳也要硬一点,但营养何口味不是一般土鸡蛋可比的,买了回去蒸了煮了给老人孩子吃最养人不过,于是问一下价钱,农妇没来得及回答,一旁的老头指着自己挈蓝里的鸭蛋招呼我:“也拿一点去吧,都是自家养的鸭子下的啊,炒着吃腌了吃都好吃,很新鲜的呐!”除了豆制品和蛋,溪坑鱼也很值得买一点。前童不靠海,不直接出海鲜海鱼,不过淡水鱼却多,久违了的溪坑鱼也出现在摊位上。银灿灿两头尖尖的小鱼长不足两寸,掐了腮掏了肠,摊在盆地约一斤左右只要价十元。这溪坑鱼买了回去,在油锅里炸了,口味又鲜又脆,还带有一丝淡很淡的山间清泉气息。父亲曾说起,以前家门前的水浚里有很多鱼,其实那条浚就是大溪的支流,有很多鱼会游过,鲫鱼,红鲢,溪坑鱼多的是,尤其是红鲢,它们喜欢排了队来。孩子们拿了各式的捕具站在浚边捞鱼,水平一般的人都能有很好的收获,捞起的鱼拿回家洗了煮了,能盛一大碗。现在门前浚里几乎见不到游鱼,溪坑鱼也渐渐成了稀罕物。 逛了半天有点饿的感觉,听说过前童的“徐霞客”麦饼很有名,以前不曾吃过,想这麦饼在宁海是最常见不过的吃食,也就没多在意,今天来了前童,正好买了尝尝,问下儿子“想吃不”,儿子当然点头,再一问价钱说要两块五一个,有点挨宰的感觉。不过我有点想不明白的是,为啥现在宁海什么都跟徐霞客扯上关系?什么“徐霞客大道”﹑“徐霞客古道”﹑“徐霞客开游节”,连前童麦饼都要冠以“徐霞客麦饼”的称号。自宁海宁海于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建县以来,哪朝哪代没出过精英?随便举几个例子:北宋的罗适﹑南宋的舒岳祥﹑胡三省﹑叶梦鼎﹑明朝的章朴﹑方克勤方孝孺父子﹑现代的柔石﹑潘天寿等等,那个不是从本土走出去的名人?即便是在宁海留下事迹的外乡人,比如葛玄﹑葛洪﹑戚继光等等,哪一个名字报出来不是响当当地远赛过徐霞客?为了提高宁海的知名度,也或许是为了推广旅游而套上徐霞客这本没错,但可以挖掘和更值得挖掘的历史遗产还有很多,何必仅仅因为《徐霞客游记》开篇提到宁海就将其奉为神灵一般?我看方孝孺的事迹就很值得宣扬。儿子很认真地看着老板娘制作,只见她揉开一团面,一段段切了捏成窝头状,在凹陷处塞进韭菜末﹑虾皮,再掺入一点拌了芝麻的海苔,拿在手里捏合拢了,还捏出褶皱来像是个包子,却不见有蒸笼,而是放在砧板上“啪”地一掌拍扁了,用擀面杖擀成薄饼,然后在平底锅上抹一点素油,把薄饼摊上翻几下,看着面皮发白,再有点微微的焦黄时就卷起,拿纸包了递到我手里。跟谈麦饼裹了海苔﹑虾皮﹑干腐丝﹑腌菜等吃不同,热热的前童饼闻着就香出起来更酥,一个下肚还觉得不过瘾,于是又叫老板娘再做一只。“好吃吗?”我问儿子。“好!”儿子很开心地大嚼着说。 在前童,除了常有的集市,据说最值得一看的是正月十四的元宵灯会和十二月二十七的黄洋市,希望来年我能有机会带儿子一起来看看,让他从小就了解一下,感受一下故乡的民俗,至少将来,这部分民俗不会在他这一代人就流失掉,因为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上流失掉的东西太多了,有整街的老屋,还有生活中曾经再熟悉再平常不过的习俗,要知道这些消失了的,正是我们的根,我们的魂。 2011年10月13日 什么根啊魂啊的都出来了。整点实在的吧,想看就去看,凑个人气 本帖最后由 寒衣 于 2011-11-7 12:42 编辑枫竹兄,好久没见,不知嫂子贵恙如何? 才发帖不到一分钟就得到您的回复,幸甚!不过有个疑问,传承民俗难道不实在吗?在我们这一代,不经意间失落在指缝中的传统难道还少吗?“什么根啊魂啊的”难道不值得提一下吗? 寒衣 发表于 2011-11-7 12:2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枫生兄,好久没见,不知嫂子贵恙如何?
多谢才女罣念!现在一切安好。 {:soso_e149:}以前小时候都盼着这一天的。可现在已经没有那种感觉了。 观君文字,如亲临此境! 描绘的很细致,楼主有心人!记忆被勾起很多。 好长哦,慢慢品读 破衣UG 发表于 2011-11-8 08:3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好长哦,慢慢品读
{:soso_e160:}
页:
[1]
2